——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论坛综述
3月18日至19日,海峡两岸“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论坛”在我院举行。作为我院与台湾通识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2006年的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之后又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云集了海峡两岸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大家深入探讨21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共商培养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学生的教育大计。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黄俊杰,高雄中山大学海下技术研究所所长刘金源,台湾福智文教基金会总干事卢克宙,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余东升,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原中山大党委书记李延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军宪,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筠,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侯元,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鹏飞、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光潮、佳木斯技师学院副院长刘海东、新疆农业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等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旨在提升我院人文教育水平和顺德机械装备的杨叔子院士工作还在我院挂牌成立。
本次研讨会以“21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着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建设等专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时代潮流呼唤:“人文教育为本”
大学为什么要开展人文教育、如何开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如何?与会专家分别就此问题发表了观点。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承传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而文化承传的主要方式是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对于文化,杨叔子院士认为一般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杨叔子院士进一步谈到,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及生活的,是关于满足终极关怀的,其原则主要是求善;而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是外向的,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是关于遵循客观世界规律的,其原则主要是求真。所以,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两者关系是“五定要”与“五更要”,即定要精于科学,更要精于人学;定要精于电脑,更要精于人脑;定要情于网情,更要精于人情;定要精于商品,更要精于人情;定要精于灵性,更要精于人性。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在此基础上,杨叔子院士谈到,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六同”“六不同”,“六同”是以育人为本、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为核心、重知识、重思维、重实践、有组织保证;“六不同”是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同时重视专门课程、注重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重视课程安排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文化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校内教育还重视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不仅面向学生还关注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组织行为是国家政府行为。
王义遒教授则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谈起,强调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人文是科学态度的试金石、人文是科学途程的指路灯、人文是科学应用的方向盘,同时要在科技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和职业应用型高校开展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少而精,坚持讲座与课程并举,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着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关键在于培养能领会学科精髓和真谛的教师队伍。
余东升教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在继承与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符合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在逻辑基础之上的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本土化创新,是对从传授知识到提高能力再到培养素质的人才培养规律的不断深化。
二、高职人文教育的探索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什么要开展人文教育、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等问题。我院院长陈智从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出发,从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中寻找中国的位置出发,依次讲述了全球化中国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位置、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时代高职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对于人文教育的意义,着重介绍了我院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的三惟一体的实践探索:在人文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整合原有人文社科课程、人文课程夯实文化含量、专业课程注入人文精神、大力提升人文讲座品位等方式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硬环境建设和着实提升软环境建设并举;在实践活动体验方面,通过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学习到了企业老总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学习到了技术人员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学习到了一线工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的能力和品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院长则从优化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和建立人文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入手谈了该院的做法。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协调教育本质即人文关怀使学生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客观现实对高素质职业人的需求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的和谐统一的“和谐职业人”的理念。
三、人文教育课程规划
从通识教育可以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赋予人之存在之新意义出发,黄俊杰教授针对职业技术院校混淆“教育”与“训练”之差异导致功利主义的通识教育观,他提出职业技术院校的通识教育的方向是必须放在历史脉络与21世纪新视野中思考。他从如何在学习者的主体觉醒与历史事实的客观研究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如何能够在“通古今之变”与“成一家之言”之间同时具足出发,从通识教育的规划与教学、中西经典教育的提倡、文化素养课程的研发与开授、二十一世纪人才培育中的专业与通识教育之均衡发展等四个方面纵论了课程规划,并以《历史世界的呼唤》课程为例详尽讲解了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原则、教学方法与心得评量。
刘金源教授从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基础学术素养(国文能力、英文能力、电脑与资讯能力等)、现代公民素养(健全身心、伦理道德观念、守法精神、国际视野、人性关怀等)、专业基础素养(数学和物理等工程专业之基础素养、生物、化学等为生命科学之基础素养等)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特点是统整性、跨领域,科目内容要单元化,授课方式以2-3名教师、多班开课为主的操作模式,并以为高雄中山大学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
会议期间,顺德区人民政府宴请了与会代表。